和古典樂相比,流行樂是垃圾?

前些日子滴卡掀起了古典樂與流行樂之戰,其中有一篇文真的很狂,一位音樂系的同學直接嗆流行樂是垃圾,並且覺得台灣音樂教育失敗,民眾品味低落,不懂欣賞古典樂。
文章當然有很多邏輯不通的地方,看完就很想寫一篇文章來反駁,我是基於兩個點,一個是我所接受的台灣音樂教育並不失敗,一個是音樂是多元的,並富有文化底蘊,且依據自由人文主義,美感的體驗是發自個人,且沒有高下之分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我寫的文章如下:
流行樂是不是垃圾,這個我留到最後再討論。
可是我對於樓主說的臺灣音樂教育失敗頗不以為然,樓主是音樂系的,應該從小就是在音樂班的環境下成長的,可能不太清楚普通班的音樂課長怎麼樣吧!
一個星期一堂的音樂課能教多少東西,回想起來老師都有很認真的教,教五線譜,教打拍子,也有教簡單的和弦,古典音樂的簡單賞析也有教,我記得有什麼小號與小提琴間的對話式樂句,還有什麼交響曲的第一部分、第二部分…(詳細術語我忘了)分別在表達什麼。但我就是資質駑鈍,有聽沒有懂,拍子打不準,唱歌走音,大小和弦都聽不出來。
但是音樂老師並沒有因為這樣放棄我們,音樂課放不放電影?當然放!我最喜歡音樂課上放的宮琦駿電影,還有很多歌劇、音樂劇,像是杜蘭朵公主、魔笛、悲慘世界、歌劇魅影、鐘樓怪人,我不曉得樓主會不會覺得這些東西沒有意義,但我覺得這些影片,確實讓大家更容易去欣賞音樂,讓音樂更平平易近人。(雖然大家總是很視覺系的覺得杜蘭朵公主很胖~)
當然音樂課不只教這些,還有教音樂的歷史,小時後覺得歷史很無聊,現在覺得很有意思。課本有提到,音樂最早是沒有譜的,後來到了教會音樂的時代才開始記譜(好像吧?),那個時代的音樂是為教會服務,拿來唱詩歌、讚美上帝,後來開始有古典樂派,音樂為了宮廷服務,再來浪漫樂派,開始有一些表達自己情感的歌曲,後來還有一些new age的音樂,像德布西的樂曲就有種迷濛夢幻的感覺。還有發跡美國黑人族群的藍調以及後來演變出來的爵士樂,再來是民謠,(我記得有一首歌是為了請美國停止越戰而寫的,歌名忘了),然後到近幾十年的流行樂。
臺灣的音樂史也有教,從古早的望春風,進展到民歌,像是外婆的澎湖灣,再來慢慢開始有搖滾樂,像是林強的向前走,最後才變成流行樂。
(以上都是憑印象,可能有錯,請多指教)
音樂課上了那麼多的歷史,我想就是要讓學生知道,音樂是多元的,而且每種音樂的背後都有其故事背景。
我高中的音樂老師更是體現了這種音樂多元的概念,還記得有次的期末考是上台表演音樂,結果期末考大家表演什麼?有人彈鋼琴,有人拉小提琴,有人彈電吉他,如果不會樂器怎麼辦?沒關係,有人表演Beat-box,我和同學則是組了個acapella團,嘴巴就是很好的樂器。大家上了台都表演的很開心,最後也都拿了很棒的分數。
所以這樣的音樂教育失敗嗎?欣賞能力不足嗎?音樂課該以古典樂為重,並且人人都要會寫歌嗎?
音樂是多元的,而每個人所感受到的美感也很難拿來比較
請問:一位受過專業古典音樂訓練的人,聽到古典樂的激昂,比上一般大眾聽到流行樂時, 隨著哼唱的那份的感動,再比上原住民在八部合音時感受到的悸動,誰的感受比較高尚?
流行音樂的定義很模糊,我也是很討厭那種套公式的商業化洗腦歌曲,但不得不說他們真的很懂大眾的口味,知道大眾喜歡什麼,並且餵給他們,以”流行”來說,這些音樂非常地成功。
但有些流行歌曲並不只是以流行為目的,它們試圖講述一些事情,或是另有目的。像是太陽花學運期間的島嶼天光,以技巧來看就只是簡單的和弦進行,歌詞的文學造詣也沒多高端,可是這首歌,確實凝聚了參加學運的人的力量,讓學運的人有了向心力。試問有哪首古典樂曲可以這樣快速凝聚大家力量的?(也可能有,只是我不知道)
所以流行樂是不是垃圾?以商業性的流行樂來說,這些音樂在技巧上的價值可能不高,但你不能否認這些音樂,陪許多人渡過好幾個失戀傷心的夜晚,撫慰了他們的心靈。更別說有些流行樂其實還有更深層的意含、有想表達的理念,它們只是透過”流行音樂”這個載體來傳播罷了。
你可以說流行音樂不好聽、不喜歡、沒有什麼技巧,但也請不要說它是垃圾,因為你這樣會侮辱到別人的美感和價值觀。
美感是出自於每個人的個人經驗,有人覺得美,那就是美,有人認為是藝術那就是藝術,要不是這樣,杜象(Marcel Duchamp)的噴泉(Fountain)也不會被擺在美術館裡了,不是嗎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