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你想的不一樣的有錢人-《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》讀後心得


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: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,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
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

  本書的中文譯名有點像是內容農場的文章標題,但其實原文書名是The Millionare Next Door,意即你家隔壁的百萬富翁。最近在facebook上看到綠角推薦本書,覺得這個主題似乎蠻有趣的,就買來看了。
  本書的英文版早在1996年就已經出版了,在美國上市後就造成熱銷,中文版在前幾年的時候有出過,不過一下子就絕版了,直到最近才再版上市。本書的內容是作者湯瑪斯·史丹利(Thomas J. Stanley)花了二十年的時間研究美國富人的心血結晶。研究方式是對500位富人進行個人和焦點小組訪談,以及對11000多名高淨值或高收入的富人進行問卷調查,問卷內容包含廣泛的財務相關問題、個人態度及行為問題,例如有無規劃家庭預算、買車買衣服的消費金額多寡等等。本書中的有錢人定義為淨值高於100萬美元以上的人,研究的時間大約是1980到1996年間。
以下分享一些書中的心得

和你想的不一樣的有錢人

  如果本書要我翻譯中文書名,我一定給他這樣翻。本書和《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》有極大差異,本書不走正面勵志路線,而是實地訪問富人並且研究。本書的研究揭露了真正有錢人的生活方式(1980~1996年淨資產大於100萬的美國人),並且讓讀者發現,真實世界的有錢人和我們心中想像的有錢人,其實有很大的差異。
  我們心中想像的有錢人是長怎麼樣的?我想電影《大亨小傳》裡李奧納多飾演的Gatsby先生最能代表富人的形象,一身帥氣的高級西裝,坐擁一棟港邊的豪宅,裡頭有游泳池,有著最新最炫的跑車,每晚都可以開派對,夜夜笙歌、酒池肉林。為什麼我們心中的有錢人形象是這樣?因為媒體的緣故,只有誇張奢華的生活方式才能博得版面,大家都被灌輸「有錢就是要奢侈氣派」和「如果別人看不到,就等於沒有」的觀念。在2000年前就是這般光景了,更別說風行拍照打卡的資訊世代。富人的形象就是要show翻全場。
  但真實世界的富人並不是這樣的,絕大多數的富人都不像Gatsby先生那樣。作者在首次訪談一組千萬富翁時,精心準備了佳餚美食,還特別買了1970年的高級Bordeaux紅酒和1973年的Cabernet Sauvignon紅酒來招待,結果這些富人到的時候完全不碰這些食物,作者好心的問一位富人要不要喝1970年的Bordeaux,結果富人竟回答:「我只喝威士忌和兩種啤酒,一種不要錢,另一種是百威」。在和這些富人深度訪談後,作者對他們的生活習慣更感到震驚,他們穿舊的成衣西裝、開二手國產車、住在一般社區、生活簡樸。而書中許多問卷的統計結果都發現,富人在食物、衣服、車子、房子的花費都不高,而且明顯的比高消費族群來的低。

超遜理財族

  書裡提供一個簡單的公式讓你來衡量自己累積的資產到底夠不夠多:
該擁有的淨資產=你的年收入X你的年齡/10
  高收入並不代表高淨資產,其實很多高收入的人都是超遜理財族,像是醫師、律師、高階經理。書中提到一位南方醫師,南方醫師的家庭年收入高達70萬美元,但是他累積的淨資產只有40萬美元,也就是說如果他不繼續工作的話,以他的消費習慣,他的資產還不夠他撐一年。為什麼南方醫師的資產會那麼少?因為他的生活開銷極大,要買昂貴的訂製西裝、上高級餐廳用餐、每年都換最新款的名車、還要繳交上流俱樂部的會費、和付高級社區豪宅的高額房貸。事實上南方醫師的開銷,早已超過他的收入級別所能負擔的額度。他在過的生活是更高收入的人在過的生活!

身分地位認同

  書中訪問一位白手起家的艾倫先生,艾倫提到了他是怎麼看待超遜理財族的: 「這些超遜理財族,尤其是很會賺錢的那些人,其賺錢是為了花錢,而不是為了達到經濟獨立。超遜理財族把人生看成一系列越買越貴的過程,奢侈的程度更上層樓」「如果你得到一個象徵身分地位的商品,你得購買更多其他的商品,去拚湊社會認同的形象。要不了多久,你的生活方式就會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。」,所以哪些人是超遜理財族?很大一部分是像南方醫生一樣的高薪白領中產階級,為了讓他們的客戶覺得他們社會地位崇高,南方醫生過的是富豪級的生活,他大筆揮霍購買象徵身分地位的商品和服務
  有錢人之所以有錢,並不是因為他們買了這些象徵高社會地位的商品才變有錢,而是因為他們先有錢後才買這些商品。有很多品牌、商品是有錢人的首選,卻也成為想擁有社會地位的人追逐的商品。他們買的是社會地位、富人的光暈。然而買了這些商品會不會變有錢?當然是不會,而且更慘的是為了維持這樣的社會地位,你必須買更多象徵社會地位的商品。
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聽說做直銷的要開豪華進口車、穿高級西裝等等,因為就是要讓我們覺得做直銷很有錢。身為一般受薪階級,真的不應該把錢花在別人的眼光上(大人學部落格有一篇文章),而是該好好投資自己。

富二代

  書中提到了富二代常會收到家中長輩的「經濟資助照護」,可能是一次一大筆或採不規則的模式。為什麼長輩們會給他們的小孩經濟資助?因為「他們通常認定他們的成年子女,沒辦法憑自己的力量去維持一個中上階級,高檔消費的生活方式。結果是,越來越多這些有錢父母的子女們自己的家庭,扮演著中上階級高收入者的模樣,然而他們的生活方式只是虛有其表。」富一代其實希望透過經濟資助,幫助富二代們早日達成經濟獨立,然而這些金錢贈予都被用作特定消費,或維持不切實際的高檔生活。這些金錢反而鈍化付二代的優勢和生產力
  書中提到一對富二代姐妹的故事,姐姐從小到大都在爸媽的庇蔭下生活,接受經濟資助,因此養成了花大錢的習慣;妹妹則是年輕時就離開家,爸媽憤而不給予經濟資助,然後正是這種環境培養出妹妹獨立堅強的個性,當上高階經理。最後爸媽過世以後姐姐繼承了遺產,但是不到幾年就把遺產給敗光了。最後姐姐的小孩還要靠妹妹來扶養。
  當然有個富爸爸也不是沒好處,聰明的富一代會把這些經濟資助用在教育費上,讓子女受好的教育就等於教孩子們釣魚。只有當孩子們學會釣魚,靠自己打拼,懂得節儉和紀律時,孩子才會真正成為有錢人。

總結: 如何培養有錢的習慣

  最後總結,有錢人的習性第一個就是懂得量入為出,說量入為出可能還有點太保守,他們其實是很節儉的。他們絕不花大錢購買象徵社會地位的商品,而且有一部分還很喜歡選擇中古車。再來就是富人花很多的時間理財投資,他們的家庭支出都有規劃預算。然後富人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僱者,因為辛苦工作的意願和能力,承擔風險,自我犧牲,是他們之所以那麼成功的緣故。然後如果要讓財富延續到下一代,必須要讓子女自立自強,教孩子紀律與節儉。
  本書帶我們一窺富人的樣貌,特別是那些沉默的富人,讓我們知道新聞媒體報導的都只是少部分的特例,大部分的富人是不會那樣炫富的。也讓我們知道,其實很多光鮮亮麗的外表並不代表富有。本書幫助讀者建立良好的金錢觀念,這在FB流行拍照打卡的現代著實重要,讓我們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。簡單樸實的致富之道,就在本書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